新聞稿及更新 - 最新消息 - 樂施會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新聞稿及更新

2016年1月07日

新措施仍未能有效助非華語學生學好中文

樂施會促請教育局承擔編寫非華語生中文二語課程及檢討撥款模式


樂施會早前就教育局於2014/15學年起實施的「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下稱新「學習架構」)及相關支援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政策,進行中小學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學習支援」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新措施仍未能有效帶動學校為非華語學生提供更適切及足夠的支援,情況在取錄較少(9名或以下)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尤其嚴重,逾七成被訪學校沒有提供額外針對性的中文學習支援,近三成甚至不知道有津貼政策。樂施會建議,政府應加強支援這類學校的中文教學,教育局並應主動承擔編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以及要求更多的教師接受教授非華語學生的培訓,以照顧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增加他們升讀專上學院的機會,避免少數族裔陷入貧窮 (附註1)。

有關研究調查

為了解學校對新「學習架構」及相關政策 (附註2) 的意見,檢視政策的落實成效,並提出建議,樂施會委託「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在2015年1至5月期間,向全港公營中小學進行電話問卷調查,在582間回應的學校中,263間有取錄非華語學生,是次調查基於這263間學校的數據進行分析,當中約六成學校(59.3%共156間)取錄9名或以下的非華語學生,取錄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則佔約四成 (40.7%共107間)。調查結果:

七成半取錄較少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未有申請額外撥款;近三成不知道有新增津貼政策 

在取錄較少(9名或以下)非華語學生的學校中,沒有申請撥款的最主要原因是「暫時不需要」(41.5%),其次分別是「校內非華語學生的人數太少」(29.0%)及「申請款項後,學校沒有資源配合」(23.3%)。近三成(28%)稱不知道有新增津貼。部分學校更在調查後向訪問員查詢申請辦法。

逾七成取錄較少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沒有提供額外針對性中文學習支援

大部分取錄較少(9名或以下)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沒有提供任何「獨立沉浸中文學習班」或使用經調適的課本和教材或自編校本中文課程。當中,70.6% 並未有為其非華語學生提供「抽離班」,只有一間中學開設「平行班」,74.3%更未有使用經調適的課本和教材,未有為其非華語學生自編校本中文課程。

僅兩成中文科教師曾接受短期培訓

在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科的教師中,只有21.6%曾修讀有關教授非華語學生中國語文的短期在職培訓課程。在非中文科的教師中,修讀在職培訓的比例更低,只有7.2%。

四成取錄較多非華語生的學校認為新「學習架構」能提昇非華語生中文能力

四成取錄較多(10名或以上)非華語生的學校表示,新「學習架構」對提昇非華語學生的中國語文能力「非常有幫助(2.7%)和頗有幫助(37.0%)」。取錄9名或以下非華語學生學校,對新「學習架構」的成效則較有保留,只有20%表示它對提昇非華語學生中國語文能力「非常有幫助和頗有幫助」。

最多學校認為教育局應編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

最多受訪學校認為「教育局編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36.1%)最能有效提昇非華語學生中文水平,其次是「政府增加資助金額」(26.5%)及加強「『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培訓」(21.8%)。

樂施會的政策建議

為非華語學生制訂更適切的中文二語課程  並由教育局承擔編寫

最多被訪學校認為最有效提昇非華語學生中文水平的措施,是由教育局編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包括課程目標、教材、教學法、評估)。樂施會建議政府採納此措施,認為能有效地支援教師協助非華語學生學好中文。

加強支援取錄9名或以下非華語生學校的中文教學

政府應檢討向取錄9名或以下非華語學生的學校給予撥款的形式 - 由現時學校自行申請改為政府主動發放,以保證學校得到足夠額外資源,增加對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支援;並檢討現時5萬元的資助水平是否足夠讓學校負擔增聘額外人手或外購服務以提供「獨立沉浸中文學習班」(如「平行班」、「抽離班」)。

促進教師教授非華語學生的專業發展

為使更多在職教師接受教授非華語學生的專業培訓,政府可參照其在推動教師就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培訓安排,設立三層系統培訓(基礎、高級、專題課程),並訂下明確目標。取錄了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必須在一個限期前,有一定比例教師接受相關教學培訓,除中文老師外,對象亦應包括其他學科的教師。

結語

樂施會一直關注香港少數族裔的貧窮狀況。我們促請政府完善非華語生中文教育政策,令少數族裔能獲得足夠的學習支援,獲得平等的升學及在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助少數族裔擺脫貧窮、甚至跨代貧窮的枷鎖。

-     -

附註:

1.政府剛公布的《2014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顯示,南亞裔兒童家庭貧窮率為30.8%,比同期全港的貧窮率16.2%為高。而中文水平不足是少數族裔脫貧的主要障礙之一。

2. 教育局自2014/15學年起增加對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支援,推出新「學習架構」,從第二語言學習角度出發,列載不同學習層階的預期學習表現,但設定的課程框架仍是參考現有的中文課程(以中文為母語的課程)。此外,向取錄非華語學生的中小學校發放額外津貼,每年主動向取錄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學校發放80至150萬元,取錄9名或以下非華語生的學校,則可自行申請每年5萬元的津貼,並推出教師進修津貼計劃。

 

關於樂施會
樂施會是一個國際扶貧發展機構,旨在推動民眾力量,消除貧窮。

傳媒查詢,請聯絡: 

黃碩紅
樂施會香港項目經理
電話:+852 3120 5279
電郵:shwong@oxfam.org.hk

劉德欣
樂施會助理傳訊幹事
電話: +852 3120 5272/ +852 6088 8930
電郵:clara.law@oxfam.org.hk

樂施會今日公布「中小學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學習支援」研究調查,檢視「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及相關政策的成效。樂施會香港項目經理黃碩紅(左)及香港項目高級經理曾迦慧(右)促請教育局主動承擔編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以照顧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

政府剛公布的《2014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數字顯示,南亞裔兒童住戶在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估算為30.8%,比同期全港的貧窮率16.2%為高。少數族裔要脫貧,中文水平是關鍵,樂施會香港項目高級經理曾迦慧(中)、香港項目經理黃碩紅(左)及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羅嘉怡(右)促請政府承擔編寫非華語生中文二語課程的責任及檢討撥款模式。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羅嘉怡從事非華語學生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與教的研究多年,指出目前有取錄非華語生的學校中,錄取9名或以下的學校為多數,然而政府給此類學校的支援最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