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城市的草根 - 专题故事 - 乐施会
跳往主要内容
开始主要内容

专题故事

乐施人乐施事, 中国内地2013年7月03日

滋养城市的草根

刘丽欣 - 图像

刘丽欣

刘丽欣,乐施会每月捐款者及义工。今年4月,她参加了「乐施会项目考察团」,到北京探访了乐施会多个城市生计及社会性别项目点,跟伙伴团体的工作人员及项目受惠者深入交流。

考察团探访北京工友之家,参观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社区活动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相片后排左二是作者刘丽欣。

 撰文:刘丽欣

不少人也会被美丽的事物吸引。繁花盛放的春园,招徕游人的步履,看著满园春色,你会留意招展的花枝之下,那默默地从泥土中汲取养分,支撑著繁花的根部吗?

在北京的巿中心内,高厦栉比鳞次,像是在讴歌首都的繁荣富庶。只是,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暗处,一直有一群人默默地生活著。明明一直勤勤恳恳地生活,明明也同为社会的繁盛作出重大的贡献,但他们是植物的根部,永远只能埋在泥土之下,默默地工作,静静地付出,渐渐被遗忘。

从不曾想过,「草根阶层」是如此贴切的名词。在这次探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不少民工、家政工的生活。他们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每天像是蝼蚁般工作,活得比谁都踏实,也活得比谁都沉重。讲求人性的尊严与尊重,要求公平合理的回报,在我眼中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对他们而言,却犹如天上月,明明是看得到,却是怎样都触不到。

在是次考察行程中,我们走访了很多地方。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探访「北京工友之家」。在「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内,有一个展品及介绍触动了我。

一份简单不过的合同,上面写上了公司的名称与员工的姓名。这样的合同,保障得了甚么?为何要珍而重之的放在博物馆内?

「这份合同是我们争取打工者权益的里程碑。」导赏员解释道。

听到导赏员的解释,没有得到答案的恍然,反而感到沉重与无奈。打工者要得到一份合同,证明自己在某间公司工作,可不是易事。两天后我们透过另一机构的安排,与建筑工会面,眼前的建筑工都没有合同,就是他们要求,建筑公司也不会发给他们,要是他们坚持,就连工作也没有……

建筑业是工伤风险较高的行业,但行内超过七成的外出农民工均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万一遇上工伤,亦很难向雇主追讨赔偿。建筑工友为了生计,亦只能无奈接受。

不论是打工者还是建筑工,他们也在辛劳地工作,为何要得到一份保障,却是这么困难?是因为他们是活在底下的人?是因为没有工作,他们便不能生活,所以便可任意欺压?是因为他们不会反抗,便要被如此轻贱?富裕的社会丰富了我们物质的生活,却也侵蚀了我们的灵魂,为了得到更多财富,不理别人的死活,明明是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却不能互相体贴,互相照顾。他们一直苦苦争取的,不过是一份保障,一份尊重,为何生活无虞的人,对这样渺小的愿望,也予以践踏?

中国人是一个对土地极为依恋的民族,我们的根深入土地之内,就算是到了别处,也不会遗忘自己的根。正是这一份沉重,让我们离不开「家」。

「家在哪里?」没有人会忘记回家的路。外来的打工者辛苦地在北京工作,为的,是可让家乡的亲人得到温饱,让他们住得舒适,但家乡养活不了他们,他们只有离乡背井,归家无期。

他们是不幸的一群,也是值得同情的一群。但是,我所看到的打工者们,他们都咬紧牙关,面对生活的磨练,不愿轻易妥协。我们在「打工妹之家」与家政工们 (类似香港的「家务助理」) 交流,她们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因为被歧视而放弃自己的人生,像是陈大姐,因为努力与诚恳,所以深得雇主的信任。对于自己的不幸,有人会自怨自艾,但有些人却愿意成为烛光,照亮他人,鼓舞旁人的心灵。

从家政工的分享中,我们听到很多妈妈离乡别井到城市打工的辛酸,当中充满泪水,亦有欢笑。

患难,情真。同是天涯沦落人,看著外来的打工者互相照应,为大家争取权益,令人感到人间有情。在「社会性别/NGO发展主题工作坊」内,认识了高月琴,听著她的不幸经历,感动于她立志不让其他农村妇女重复她的不幸,积极在乡间筹组书社,组织及举办文艺活动,鼓励农村妇女阅读写作和参与其中,。听著她介绍「农家女书社」,看著知识如何改变农家女的观念,让她们明白自己的价值,就是生而为女性,也不会因此看轻自己,自尊自重。这一份毅力与坚持,值得别人的钦佩。

就是活在灰暗的环境下,生活还是有一丝的曙光。就是一份坚持与执著,才能冲破云雾,绽放光芒。

这些天来,认识了不同志愿组织,看著他们在扶贫路上,如何为沉默的一群发声,如何为著低下阶层争取权利,让他们重拾自尊,让他们再展欢颜。他们所展现的人性光辉,比那炫目的繁华,更令人感到活著的生命力,更加美丽动人,更能吸引我的目光。

作者:刘丽欣,乐施会每月捐款者及义工。今年4月,她参加了「乐施会项目考察团」,到北京探访了乐施会多个城市生计及社会性别项目点,跟伙伴团体的工作人员及项目受惠者深入交流。

伸延阅读:乐施会城市生计社会性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