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施世界公民教育3:寄学习于社会服务 - 专题故事 - 乐施会
跳往主要内容
开始主要内容

专题故事

发展教育2019年8月31日

乐施世界公民教育3:寄学习于社会服务

谢茜雯、余维盈 - 图像

谢茜雯、余维盈

乐施行动组成员谢茜雯(高二级)、余维盈(初三级)

乐施会编按:乐施会在澳门推行「世界公民教育」已有五年时间。在这些日子里,我们感谢一班同路人与我们共学,在各类活动中一起成长。为了让读者有不同的视角了解「世界公民教育」,我们将在这里,连续六期刊出我们的教育伙伴及学生参与乐施会教育活动的感想。第三篇,两位「乐施行动组」成员诉说她们对乐施会教育活动的想法和感受。

 

作者:乐施行动组成员谢茜雯(高二级)、余维盈(初三级)

 

在加入乐施会与澳门培正义工队合办的「乐施行动组」(下称行动组)前,我们对乐施会的印象十分片面,脑海只有「扶贫」及「筹款」等印象。最深刻的,也只是我们曾经在街上买过「乐施米」。
 

参与行动组近两年,对我们而言,她不是一个纯粹学习的课程、也不是一个纯粹行动(服务)的组织,而是一个寄学习于行动,让组员活学活用所研习的知识的一个团队。

在学习方面,我们在全球化的框架下,学习了四大议题,包括本地贫穷、不公平贸易、战争与难民、气候变化。其中一个让我们最深刻的活动,是「模拟难民营」。在这个两日一夜的「难民营」里,我们需要完成一些在澳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事,例如睡觉时以纸皮保暖、吃面包虫等;又例如,我们需要穿著一对自制的纸皮拖鞋走一段山路,向著「难民营地」跑。

在两日一夜的难民营活动,余维盈(左一)和其他成员一同代入难民角色,在故事里尝试感受难民们的处境。

在澳门生活,我们都没有经历过甚么战乱或相似的困境。参与模拟难民营,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与难民有毫厘的相似之处(当然,就算活动再迫真,我们也没可能感受到难民百分之一的感受!)印象特别深刻。从难民营活动可见,乐施会的活动特色是以生动的手法,例如角色扮演,让我们更容易吸收知识,以及代入「他者」的角度进行反思。

除了生动的工作坊及体验活动外,行动组亦令我们学会如何多角度地去分析和探讨社会问题。例如,导师们教导我们以思考工具「议题树」,将特定议题(例本地贫穷及不公平贸易)的成因、现况及改善方法,作系统性的疏理。这些学习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

更重要的是,导师们的态度令我们更勇于提出内心的问题。例如,谢茜雯在参与行动组前,不是一个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回应的学生,即使有十足把握,仍会害怕回应老师的提问。但导师一句说话让我们特别深刻:

「我们不需要比较好坏、不需要比较速度,觉得自己准备好的话,就举手和讲出自己所想吧。」

这是一句看上去很普通的话,但导师言行合一的态度,让我们意识到回应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尝试去理解、去回应,并由此建立自信心,和分析问题的技巧。

去年,作者谢茜雯(左一)和其他行动组成员设计活动,去了解外佣姐姐的需要,给予她们一点关怀。外佣虽然来澳打工赚钱,但机票、船票、中介费,还有各种各样的开支,令她们生活过得不容易。给家人、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就是她们孤身一人、离乡背井的动力。
去年,作者谢茜雯(左一)和其他行动组成员设计活动,去了解外佣姐姐的需要,给予她们一点关怀。外佣虽然来澳打工赚钱,但机票、船票、中介费,还有各种各样的开支,令她们生活过得不容易。给家人、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就是她们孤身一人、离乡背井的动力。

谢茜雯:「行动组对我来说,不是一个一年就「完满结束」的课程,更引领我们作自我探索,以及发现社会里的问题;她又鼓励我们推动自己和身边的人成为全球公民,关心社会和世界发生的一切事,特别是与不公平有关的问题,进而累积力量,以行动改变世界。」

余维盈:「在行动组里,『同理心』一词令我特别深刻。它的意思是将心比心,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及分析现况,而非按自己的看法去判断事件。因此,同理心的目的,是修正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的想法,而非修正他人。我觉得同理心一词及背后的意义影响了我的人生价值观。」

原文刊于《新生代》杂志 八月号
版面:《乐施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