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望,泥土芬芳 - Feature Stories - Oxfam Hong Kong
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Feature Stories

Development Programmes, Mainland China13 SEP 2016

十年回望,泥土芬芳

Image of Liu Yuan

Liu Yuan

Liu Yuan is a doctor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a postdoctoral fellow in nature management. Joined Oxfam in 2006 and is currently the Agriculture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Manager.

In his spare time, Liu Yuan promoted the "Little Mud House Reading Club" and is committed to nurturing NGO youths to see the worl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accompany them to grow. Liu Yuan is also a marathon fan, enjoying the footsteps of being close to a strange city.

blog

7912 Yang Jixiang

波多羅村民楊繼香買了幾頭犛牛來飼養,增加收入。

「昨天傍晚,老村長在自己家裡,安詳地走了……」今年4月我正在貴州農村訪點,當收到合作夥伴綠色流域的員工雲楓從波多羅村傳來的短信時,我不禁悵然若失。劉文坤老村長雖然走了……他的樣子仍然清晰地留在我腦海中。那刻,我記起他居住過,位於滇西北、掩映于雪峰蒼林中的波多羅村,想起我們曾經一起為波多羅村奮鬥過,一起克服這條彝族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思緒翻飛,近10年的風雨歷程又再一一呈現。

圖/文:劉源  農業和扶貧政策經理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拉市海濕地面積雖然不大,僅有區區9平方公里湖面,匯水面積約260平方公里。因為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無論是湖畔村寨還是山上村莊,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生態環境破壞。地處山區水源處的波多羅彝族村,生計更因此而陷入困頓無著,村民們為爭奪資源而時有內鬥,本土文化式微難以為繼的多重困境……凡此種種,都是當今中國不同地方社區共同面臨的困境。

十年耕耘換來的改變

DSC_8768 resized

村民生態旅遊合作社婦女小組在村口迎接客人。

2006年,我加入樂施會來到麗江玉龍縣拉市鄉,與合作夥伴綠色流域、當地納西族和彝族社區共同促進生態環境恢復和社區減貧發展。在「拉市海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項目下,世代居住在湖畔多個納西村莊、山上水源地的彝族寨子的男女老幼,齊心參與各項生態修復及發展工作。不知不覺,10年時光飛逝,而大家的努力耕耘,亦換來難得的成果。

10多年來,樂施會支持合作夥伴綠色流域深耕於當地。納西村莊的用水戶協會、漁業協會、混農林治理、婦女夜校等;山上彝族村寨的婦女小額信貸、高山替代生計發展、生態旅遊合作社、社區防災減災、社區青年後備力量培育等,一步一個腳印,不冒進不強求,從當地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入手,從無到有再到枝繁葉茂,始終秉承的理念是:減貧的目標遠遠不止是增加村民的收入,更重要是如何令社區和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又如何扶助村莊的自發組織能良好運作,還能夠如何激發村民自我發展能力,並不斷提高此能力。quote

我們高興地看到大夥兒,日子一天一天地好起來,路開通了、水和電都接到村了,藏式火爐替代了傳統火塘[1],婦女的健康狀況大為改善。10年來,拉市海的改善工作,成積有目共睹。拉市雪桃因為味美質優,銷售進了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越冬的水鳥被生態環境所吸引重返拉市濕地;波多羅寨子被民政部評為「防災減災示範社區」,全村保護了4萬畝山林,野生動物重現繁茂森林中。

村民內心的轉變令人興奮

DPP_0217 resized

作者與村民開會,一起商討如何改善生態環境,增加收入。

物質生活的提升當然令人興奮,但更令人高興的是看到當地村民發自內心的轉變。10年來,我目睹西湖村的阿六叔有理有據同公司企業談判捍衛自身權利,夏表叔等社區骨幹將用水戶協會一筆筆帳目向全體村民詳細說明、接受質詢;我又見證到年富力強的劉正偉接過老村長的班,繼續帶領村民建設家園;亦高興看到劉雁這個原本懵懂無知的青少年的長大,並立志建設家鄉;更留意到語言不通、羞於同外界接觸的婦女們,慢慢轉變成是村莊治理小組的骨幹成員;而令我最感受深刻的是,彝族村民們在項目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公平與共用的原則,村民們更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習慣通過協商、共治來達成一致意見。

心態的轉變是一過漸變的過程,猶如一次躑躅於田野的漫長跋涉。我和同事們見證過村民們面對自然災害衝擊時的困苦與無助;親眼看到鄉親們在這3,000多米海拔山區的胼手胝足辛勞耕作 ;享受過寒夜裡火塘邊的溫暖和香噴噴的烤洋芋 ;體會過村民生活和環境重煥光彩的幸福;分享過婦女們學會寫自己名字的欣喜;當然,也經歷過流域管理小組經過激烈討論,難以達成一致時的面紅耳赤……

漫山開遍的高山杜鵑

du juan resized

波多羅村的高山杜鵑

最初進入波多羅村工作,更多理解這是一項「任務」、一個「項目」。但在這片山水間、村莊裡經歷了這麼多,所有的收穫和體驗早已超越了「項目管理」所能賦予我的意義和價值。這些經歷猶如學校,淬鍊我成長為一個接地氣、有根有葉的發展工作者;也滋養我始終秉持尊重社區多元文化的初心。老村長在高山杜鵑盛開的春季離去,令我想起這生命力旺盛、 在春盡夏臨時漫山遍野怒放的高山杜鵑,不正是老村長及當地村民的恰當寫照嗎?若你也有幸來到波多羅村,看到這些顏色驚豔的高山杜鵑,若你有幸與村村民相遇和相伴,請珍惜,也請銘記!

[1]火塘是西南少數民族傳統燒火、取暖的地方。在傳統彝族人家裡,火塘是永不熄滅的,既有實用功能,也有信仰意義。如不能對火塘不敬、不潔等。

後記:麗江玉龍縣拉市鄉波多羅村的老村長,大名劉文坤,彝族名為蔔海,他是波多羅村的主心骨,在當地彝人心目中德高望重的長者。2015年,老村長見證到在樂施會推薦下,憑藉多年耕耘於拉市海小流域綜合治理領域的突出貢獻,「綠色流域」從全球1,400多家候選者中脫穎而出,獲得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頒發的「赤道獎」,這是當年全球21家獲獎機構之一,也是中國唯一一家。頒獎詞中說到:「該機構的努力保護了當地社區大片山林,引入混農林生產提高村民收入,禁止使用非法網具以保護當地漁業資源,還促進了水資源在村莊裡的合理分配與使用,所有這些努力都有效促進了當地的收入提升、糧食安全保障和回應災害時的社區韌性。」

IMG_0351 resized劉源為文化人類學博士,自然保護區管理博士後。2006年加入樂施會,現為農業和扶貧政策經理。多年來專注於社區項目經驗總結與分享,以及國家重點扶貧政策研究與倡導。自2007年至今一直參與樂施會對「拉市海小流域綜合治理系列項目」的支援與管理。她相信減緩貧困是朝向一個更公平、公正和透明社會的必經之路,在樂施會的工作不僅促進貧困人群生活福祉的提高,更重要是協助草根民眾自身能力的激發和提升。

劉源於工餘時間推動「小泥屋讀書會」,致力於培育NGO青年人以多元視角看世界並陪伴他們成長。劉源亦是一名馬拉松愛好者,享受以腳步親近一個個陌生城市。